行銷筆記
6 posts
從幕後人員角度看愛莉莎莎訪問韓國明星
(照片來源︰한국일보) 愛莉莎莎為了宣傳Netflix的新節目,訪問韓國明星的影片被某些人罵,但老實說,我覺得她影片蠻有趣的,有跳脫以往的制式訪問,會讓人想看完。我自己有寫文章、拍影片,剛好最近又開始在韓國電台工作,有幾個小小感想。 1。這不是傳統採訪 愛莉莎莎影片縮圖寫說第一次訪問韓國巨星。但我覺得這不是傳統採訪。 很多國外媒體也會委託在韓國的團隊,請他們去「丟問題」。也就是藝人直接面對鏡頭,提問者則在鏡頭之外。影片剪出來,可能聽得到提問者的聲音,但是看不到提問者的身影。 像下面這支片是把提問者的聲音剪掉,直接用字幕來讓觀眾理解 你可能會想,那這樣幹嘛不把問題寫在紙上,給藝人看、要他們回答就好。呃,我是覺得,有一個提問者是基本的,讓藝人前面有一個提問者,他才比較能進入狀況,也會比較生動。 而提問者,不一定要跟藝人有互動。他就是個傳達問題的人。 所以我覺得愛莉莎莎的角色,是這樣的提問者。但因為他本身有知名度,有自己的影片頻道,所以就有了放進鏡頭的價值。她的知名度和流量所能帶來的宣傳效益,是Netflix找她來的主要動機。 2。尷尬可以是梗 很多網友說影片好尷尬。嗯?尷尬不是正夯嗎?(看向博恩)。我自己是覺得,愛莉莎莎本身有一些可以吐嘈的點,對明星來說反而是個機會,可以有新的梗去做反應跟搞笑。 不然一般正經地一問一答,這些藝人就要自己去互相舖梗、丟梗。而提問人本身有梗(叫錯名字、問完問題後沒有追問而是直接下一題),我覺得也是個機會,能讓明星去做吐槽。 3。口誤難免 很多人反應愛莉莎莎把名字講錯。這我覺得在她緊張的狀況下可以理解。藝人從她的韓文程度也可以知道,有失誤是正常的。 而且你去看同樣是Netflix的場子,太咪的影片,世正在做ending的時候,把節目名字發音發錯了(然後劉趁機吐槽她,搞笑之外,也給她台階下,真是厲害) 4。YouTube不是電視 網路平台是另一種文化跟世界,不能用一般的傳媒標準檢視。我是覺得愛莉莎莎的訪問,可能無法放到電視台,但在YouTube是夠的。 而且這是她的頻道,等於是從她的視角去看這些藝人。我們都可能是韓文不流利、面對明星會很緊張的人,她的視角很完整的揭露她的心情,這才是這支影片的主軸和賣點。 我很現實的說一句,如果一直做中規中矩的訪問,突破得了YT的演算法嗎?觀眾看得完嗎? 我是覺得Netflix找了太咪和愛莉莎莎,做了不同感覺的影片,是有兼具傳統宣傳要求跟突破同溫層的。 (而且說實在的,愛莉莎莎剪片的節奏真好,這點我是佩服的) 5。「問題」有點可惜 我覺得可惜的是「問題」,給李昇基還有朴敏英的問題,跟Netflix這次要宣傳的節目《明星來解謎》本身沒有關係。 我自己寫過一些人物專訪,現在在電台主持的剛好也是專訪節目,但我每次做,都還是覺得不足。擬問題其實是件蠻難的事,就我自己幾次受訪的經驗,好的問題能夠刺激受訪者講出更多好的內容。 她提的問題裡面,我覺得給金鍾旼(除了你之外,最聰明的是誰?) 、吳世勳(在EXO裡面是忙內,但在節目不是忙內,脫離忙內的身份有什麼感覺?)的問題都不錯,都是很可以藉題發揮的。像金鍾旼就馬上被其他人吐槽,說這題拿來問他很奇怪(因為覺得他不聰明這樣🤣)。 幕後人員喜歡的主持人特質 最後要說,劉在錫、李昇基、金鍾旼的反應都很棒,不愧是綜藝圈打滾那麼久的人。因為我在電台的工作,除了主持自己的節目之外,最主要是處理腳本。其實我們身為幕後人員,就算事前做了多少準備工作,但一開錄,就完全是藝人自己的發揮,錄的當下幕後人員很難再插進去幫忙調整。 有個最重要的事情,是腳本幫不上忙的,那就是臨場反應。節目在找主持人的時候,很重視的條件之一,就是這人講話有不有趣、臨場反應好不好。韓文比較常用的表現是끼가…
Share
品牌的行銷費 消費者要怎麼分一杯羹?ShopBack現金回饋網
大約三年前,我曾經幫一個專賣母嬰用品的台灣網站採購韓國商品,東大門南大門跑透透。前後經手的商品金額大概台幣百萬,不算多,因為韓國東西本來就貴,童裝真的很可愛,但批發價也真的不便宜。 我只處理韓國這一段,所以商品上架後,我看到網站整個吃驚「天吶,定價太低了吧?!」因為最終定價大概只比商品批價多25%而已。在這25%裡,必須包含了運費、人事成本、行銷費用…等(別忘了還有我的代購費!)。我偶爾跟其他賣童裝的同行聊到,對方也會跟我說「那個網站的售價…是逼我們這些小賣家要怎麼活啊?」 南大門採購中。 這幾年身邊創業的朋友愈來愈多,我也採訪了一些新創公司。覺得很多新的商業模式,其實是舊有行業的成本拿過來,配合網路世代的使用習慣,去做更有效率的運用,有時還能反過來分利給一般大眾。 像是新加坡的ShopBack現金回饋網,把品牌的行銷成本,拿來和消費者對分;韓國社群招募平台Wanted,把獵人頭行業的佣金拿來和求職者共享;台灣網站團購韓國商品,用數據力把流程優化、壓低成本。公式建立起來,有本事創造出多銷,那就算是薄利也活得下去。 覺得懶惰真的是創新的動力。像我裝了ShopBack的網頁版擴充功能,搜尋時會自動顯示哪一個網站有現金回饋,超適合我這種想省錢的懶人。 圖說︰我前陣子採訪韓國新創公司Wanted,他們也是把舊成本轉化成返利的模式。把獵人頭跟企業收的服務費,拿來分給求職者&推薦人,鼓勵大家推薦身邊的好人才。 對商業成本有概念的人應該知道,10%以上的行銷支出很常見。也就是定價100元的產品,裡面可能有十幾塊的成本,是花在行銷上。所以很多網站會做affiliate marketing(聯盟行銷、回饋金連結),讓有習慣寫分享文的人,在介紹產品時,順便把專屬的連結放在內文裡,撰文者可以拿到抽成,店家也能獲得曝光。 這種行銷方式已經有20年了,由美國Amazon在1998年開始了這種「把行銷費用拿來支付給使用者」的作法。可以從下面的說明看到,當初他們認為與其把錢花在買廣告,不如把原本的行銷成本,回饋給喜歡書的讀者,鼓勵他們做分享。 With a limited marketing budget, Amazon decided to tap into readers’ love of books to help spread the word.…
Share
台灣茶的韓國在地化 – 貢茶變身韓國品牌
台灣品牌貢茶,現在變韓國人的囉~今週刊這篇三個接地氣戰略 讓韓國人愛死台灣味列出貢茶在韓國成功的原因為︰品牌年輕、咖啡館化(有座位)、訂價。 為何有座位這麼重要? 我自己覺得「有座位」這件事最重要。韓國人不像台灣人,買完飲料、晚餐,跨上機車就騎回家。所以買手搖茶、買魯味塩酥雞,很多台灣人都習慣外帶,買回家/公司吃。 韓國人一來不習慣騎機車,二來,不習慣邊走邊吃。你到韓國街頭,會看到一堆賣炒年糕、魚餅、雞肉串的路邊攤,都一堆人點了東西之後,就站在攤子旁邊吃。吃完了才走。咖啡文化進來之後,他們才逐漸有人會拿著飲料在街頭邊走邊喝,但為數依然不多,大部份人還是習慣坐下→喝完→ 走人(除非你是上班上課,外帶的)。 連張根碩都是站在路邊吃。照片來源︰뉴스한국。 貢茶的品牌行銷 在品牌行銷上,貢茶也很接地氣(啊就韓國人做的咩XD)。可以集點(韓國人很愛集點)、常常推出新的飲品,也常跨界合作,與不同品牌、插畫家合作推出週邊商品,甚至進到便利商店裡。 因韓劇《W-兩個世界》而廣為台灣人知的插畫家Puuung,貢茶早在2016年年初,就用他的插畫推出水瓶。圖片來源︰미디어펜。 2016年年中與Le Creuset合作,推出的馬克杯。圖片來源︰연합쥬스。 2016年5月,他們看到台灣的奶茶純萃喝賣得好,還進到韓國便利商店,於是也搞了個跟純萃喝同造型的包裝,在7-11裡面賣。但據我觀察我家附近的7-11,賣得不太好哈哈哈。 更別提他們2016年10月,找了李鍾碩當代言人這件事! 從台灣品牌變成韓國品牌 從台灣起家的貢茶,現在卻變成韓國品牌?韓國方已經買下台灣貢茶的七成股權,連韓國媒體都直接寫공차코리아, 대만 본사 인수…한국브랜드 된다(韓國貢茶,收購台灣總公司…成為韓國品牌) 詳細收購過程可以看登機證的自白所寫的。留言區還有韓國老闆的照片,很正! 另外也推薦追蹤收看登機證的自白,講話有趣寫文又認真! 50嵐也有進韓國,但是… 另外,50嵐也有進軍韓國,但聲勢卻不如貢茶,為什麼? 就是店舖發展體系囉~貢茶做加盟多,展店快,市佔率成長超快。 50嵐(他們的海外品牌叫做koi café)走的是直營,一間一間慢慢開(名字還用café而不是cha,沾不到“茶”的品牌紅利),最後就…GG(他們的韓國網頁已經兩年沒更新,粉專也不見了ㅠ ㅠ)…
Share
寫業配文是墮落?自媒體該如何維生?
前陣子看到PTT有人討論部落客寫業配文,網友推文說「看到是業配直接跳過,連點都不會點」。我覺得這情況非常有趣。很多人似乎把「寫不寫業配文」,作為衡量部落客道德程度的一把尺。 如果部落客兇狠一點的話,大可以說「你看免錢的還嫌個屁」。但是這太沒有智性,也沒有討論的空間。 有網友跳出來聲援,「這就是部落客的工作啊」,這算是說對了一半。 我的想法呢,覺得可以從傳統媒體的生存方式做借鏡。 傳統媒體的生存方式,有四種。廣告、訂閱、政府支援、以及NPJ(非營利新聞機構)(註1)。後面兩者比較單純,就是跟政府拿錢以及不賺錢(大誤)。今天想討論的是衍伸出很多議題的,廣告&訂閱。 部落客怎麼生存? 其實講部落客有點太窄了,現在比較流行講自媒體。寫文章的部落客、拍影片的Youtuber、Facebook粉絲頁的經營者(小編?管理員?我還真想不到一個適切的名字)(註2)、直播軟體上的網紅,都是在做自媒體。 每天找題材、想內容、苦惱要怎麼呈現自己的想法。這跟傳統媒體每天找新聞寫,不是一樣嗎? 經營自媒體的人,收入從哪來? 做興趣型︰有別的工作/事業/收入來源,不需靠此賺錢。 以此維生型︰賣廣告空間、寫業配文、開團購/回饋金聯結抽佣、請觀眾贊助/付費(註3)。 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就是,這些賺錢方式,都跳不開前言所提到的,傳統媒體生存方式中的→廣告&訂閱。 賣廣告空間→廣告 寫業配文→廣告 開團購/回饋金聯結抽佣→廣告 請觀眾贊助/付費→訂閱 業配文=墮落? 最容易讓鄉民們脫口「這個blogger/youtuber墮落了」的原因,就是業配文。 以前紙媒上,新聞與廣告分的很清楚,廣告的「樣子」跟新聞就是不一樣,讀者很容易分辨。而媒體裡,新聞部跑新聞,廣告部拉廣告。理論上來說,記者該知道自己「不為廣告主作倡」。 品牌買媒體廣告,是為了接觸到消費者。但讀者愈來愈精明,於是長得像新聞的廣告,或是根本就是廣告的新聞就愈來愈多了。 也就是業配文(業配=業務配合)。 上半為新聞,下半為業配。辨別方式除了排版、字型、語氣之外,還有左上角的“廣編特輯”四個字。 這種方式,讓讀者一定看得到廣告,另外還有個好處。就是可以拿新聞的“公正”形象,來為自己的品牌/產品背書。 而簡單來說,廣告主改找部落客寫業配,跟郭台銘選擇曾馨瑩的原因一樣,「在她身上聞不到錢的味道」。 寫文只為興趣的部落客,變成新一代的「公正形象」。嗅到這風向的品牌們,廣告預算改下到自媒體上面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 沒有防火牆的自媒體 為什麼鄉民們會說「這個blogger/youtuber墮落了」呢? 一來,我們已經很習慣,媒體上面有廣告,知道媒體以賣廣告版面賺錢。但對於部落客,我們還陷在過去「部落客只是分享他的生活而已」的美好回憶裡,沒想到自媒體也成了一種職業/專業。 二來,我們神化了這些網路上的意見領袖,對他們投以百分百的信任。覺得他們講的意見絕對真實。 麻煩的地方來了。媒體有廣告部門來負責廣告,有所謂的工商記者,專門寫業配的。…
Share
匿名&禮貌─關於靠北部落客的2個想法
「靠北部落客」是我以前很常看的粉絲頁, 一來我本來就是部落格的重度讀者,看各式各樣的blog十多年了。 二來是這專頁裡面有一堆八卦。 「靠北部落客」原本主在嘲笑某幾個部落客, 拿這幾位部落客的貼文做奚落, 大約從2014年11月開始,不知為何突然人數激增, 湧進大量的爆料,被爆料對象包括Grace、瑪麗安、吉賽兒、林鴒、QQmei…等。 不知道他們是誰沒關係,簡單講,他們是在網路有影響力的人 粉絲團都是十萬起跳 他們用的東西、寫的推薦文,都會為廠商店家帶進不少人潮 老實說,我覺得一開始爆的料不太一樣 甚至還截圖做筆記,因為有些是我誤以為不同 近期則開始流於看某些blogger不順眼的批評 有些被靠北的人還會跳進來辯解 而持續有在這專頁被靠北的女模楊又穎Cindy,在前幾天選擇自殺 「網路霸凌」這話題開始燃燒 匿名之後,誰該負責? 匿名這件事,在新聞學上也是個難題。 一般來說,記者被要求在寫稿時, 要以正當手段取得資料,也必須交待所有訊息的來源。 如果是為了保護消息來源,不得不隱去發話者的名字, 那必須非常非常謹慎。 因為媒體是有影響力的,發出去的每一個字都會有蝴蝶效應 所以記者要承擔責任、消息來源也要承擔責任…
Share
曼黛瑪璉,不要怕被討厭!
這幾天台灣網路&行銷界最紅的事件,非Grace陳泱瑾和曼黛瑪璉莫屬。人物介紹和劇情如下。 Grace陳泱瑾 網路model起家,幾年前台灣網拍盛行時,有她=大賣。從無名時期她就有在寫blog,近幾年經營粉絲團,粉絲人數近百萬。有了小孩之後,更靠著小孩照片吸引大量新粉絲。枱面上看來,她年輕貌美、小孩可愛、有自己的事業、老公寵愛、生活優渥,幾乎是新時代的公主。 她的粉絲,含金量極高,白話點說,她推薦,粉絲就想掏錢買。 甚至連寫都不用寫,只要在照片裡出現一小角,就會有人問。 一張照片,就有3個關於產品的詢問。墨鏡、口紅、褲襪。 廠商們都想藉由她粉絲頁曝光,她也不囉嗦,一篇貼文開價台幣2萬以上。也就是她拍張照,寫篇短文,台幣2萬入荷(一開始有人傳說一篇8萬,自此她的別名成了「8萬G」)(更正︰業內人士指出,是一件衣服2萬,所以一張照片穿搭起來有4件單品就…)。 2014年底,《靠北部落客》這個匿名爆料的粉絲專頁大紅,Grace被起底。以前耍大牌、霸凌同事的過往,或許可用年輕不懂事帶過。但原本以為她真心推薦給粉絲的各商品,原來只是她收錢辦事的工作,即使她強調收錢歸收錢,分享之心是真誠的,但「假推薦,真撈錢」的疑雲始終籠罩。 加上她刪留言、封鎖粉絲,只為打造充滿正面能量的粉色一言堂,避重就輕的聲明,讓部份眼睛雪亮的網民更加爆動,最終逼的她廣告文比例銳減,也開始註明是否為商業合作。 曼黛瑪璉 女性內衣品牌。品牌經營的粉絲團以往互動度超低,貼文平均只有100個讚左右,留言數、分享數都很少,即使是贈獎活動,留言數也只有兩、三百左右。 就貼文內容來講,最多是在介紹自家產品,其他的則是運動、女性名人介紹、法式生活短語、品牌活動宣傳。文字不溫不火,走的是不出錯路線,但就沒特色。以內容行銷來講,怎麼看都有種「有做就好了」的交差了事心態。 事件經過 曼黛瑪璉2月24日在粉絲團貼出新代言人的teaser影片,還辦了個有點小氣的贈獎活動,要大家猜猜代言人是誰。 影片一出,湧進上千個留言和讚數,其中一堆罵聲,還有人激動的說「拒買曼黛瑪璉」、「要把以前買的曼黛瑪璉全部丟掉」。 向來沒什麼人氣的粉絲團,一下子討論數激增,品牌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。 接著幾天,曼黛瑪璉想要裝沒事,繼續在粉絲團貼產品、貼生活小語。 網友們才不吃這套,到新貼文下面留言,繼續罵品牌罵代言人,還有「當初因為徐若萱代言開始買,陸續代言的幾位都很美,唯獨這次的這位大嬸,立馬取消新品預購」,這種一看就覺得是忠實客戶的發言。 驚呆的品牌終於回神,在整整四天後,2月28日,發了一篇很鳥的聲明稿。 抓重點翻譯,就是 「8萬G身材差又形象糟,我們找錯人了啊啊啊啊」 就在同一天,Grace也在粉絲團發了一篇有夠長的聲明,848字耶! …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