➸第四集 生活是殘酷的
一開始來韓國,最不習慣的事情,當然就是韓文。那時我韓文只有一級程度,根本是才學了打水就被丟進大海裡游泳;只會煮餃子就被叫進米其林餐廳當廚師。除了這個之外,其他事情我都覺得不算什麼太大的考驗。
END。
我是很想這樣寫啦哈哈哈。
但為了避免被兩位毆打(雖然說你們要飛來毆打我的成本蠻高的),那就先說說「純外語環境」這件事好了。
我自己經歷過蠻多純外語的環境,所以大家都在講我聽不懂的語言時,在旁邊放空裝懂的這門活,我算是半個專家。最紮實的訓練,來自我在突尼西亞實習的兩個月。所有人都講阿拉伯文和法文,我只能靠簡單英文和比手劃腳來和街上的小販溝通。
買新的瓦斯桶這種事情,對我來說難度太高,只能請當地朋友幫忙。
打掃當然就是自己來。
然後像是走在路上被好奇的小孩摸屁股、用結巴的法文單字跟計程車司機討回他多收的車資、沒訂到旅館只好睡在蓋到一半的工地裡、一個人搭火車卻看不到站名,根本不知何時該下車…,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後,我覺得韓國根本是超友善的天堂,沒什麼好怕的啊。
我在網路上幫別人代訂韓國住處,通常都會順手回答在韓國銀行開戶、辦門號…等相關問題,就像買菜會送蔥一樣,是個附加的免費服務。但有次我收到一個問題「在韓國的超市看不懂商品名字怎麼辦?」我這才驚覺,原來有人對於在國外生活的恐懼,是如此的鉅細靡遺。
除了聽不懂的語言之外,另一個稱得上殘酷的現實,就是「錢」吧。到韓國念書,等於是沒有收入又一直在燒老本。韓國物價比台灣高,在外面隨便吃一餐就要台幣150,不像台灣70塊就買得到有肉有菜的便當。我那時有粗估每個月的花費(皆以台幣計)
語學堂學費︰一萬三(一期是十週200小時,台幣四萬二。我把學費攤平到每個月)
住宿費︰一萬五
生活費︰兩萬
一個月就是燒掉快五萬塊啊啊啊啊!
實際執行一定有差距,就像每次辦活動,最後實際支出都會高過原本預算。出去旅遊一下、買件新衣服、看個醫生什麼的,生活費立刻飆超過兩萬。而且學費後來還一路漲價(聽說現在是台幣四萬六!)所以非常確定要在同一間學校念好幾期的,可以想想是不是要提早先把學費都繳了。學費只會漲不會跌,比台股0050的漲跌還靠得住。
之前住的地方,泡麵和雞蛋是免費的。常常一餐就這樣打發。
沒了收入,每個月都在燒錢,又老是聽不懂韓國人在講什麼(這種時候特別嫉妒西方臉孔,因為一眼即知他們就是歪果倫!大家都會覺得有責任跟他們講英文!)。雖然生活暫時還算無虞,但覺得自己韓文這麼爛,要學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用韓文開始工作?把老本投資在韓文上面真的是正確的嗎?在韓國的日子,並沒有讓我感到太多生活的殘酷,倒不如說,是反覆著對於職涯的迷惘。
你們在新加坡&東京,又遇過什麼樣的考驗或挫折呢?
沒有真正住在一個地方,或跟那一國人深入交往,很難求證自己的幻想是不是真的。就像我從小被日劇洗腦,一到澳洲念書,就迫不及待搭訕日本男同學,想體驗一下當日劇女主角有多夢幻。結果見鬼了我選到一個有暴力傾向的,沒跟我演日劇就算了,還差點家暴我。
台灣人如果哪一天可以隨意移民,我想很多人都會跑去日韓吧!Fion跟愛醬你們有甚麼難聽的話要先講在前面的?不准偏心日韓,幫觀光局寫業配文喔!這次日記是要理性、客觀,讓沒機會走出台灣的人,然後極度羨慕我們三個的人,幫他們心理平衡一下。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,我們三個的日子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甜。
身為一個新加坡社會觀察家網美,我每天除了把眼線畫好,還會認真體驗生活周遭發生的事。 沒辦法,我有職業病,新聞系畢業的就是愛分析、愛比較,不寫粉絲頁我會憋死。接下來我會很客觀的闡述一些事實,很客觀是被現實所逼,畢竟我人在新加坡,就像如果有人到你家,一直講你家很臭,你媽很醜,我想你絕對會轟他出去。
我在新加坡這麼多年,能依舊保持活潑有趣真的不簡單,同是住在這邊的外國人一定能體會我說的。如果我用哈利波特裡面的角色來比喻,新加坡就是催狂魔,如果本身不夠樂觀,抗壓,很容易就被吸到精盡人亡。我想這是都市發展到最後常見的現象,人民的快樂指數都不是太高。我好怕催狂魔,但好險我有看哈利波特,知道怎麼對付他。
能解決的事,就不是壞事。姊身邊有很多人在抱怨新加坡,都太主觀了,應該換個角度幽默一點。
新加坡天氣太熱:多流汗,能減肥
新加坡食物不合口味:自己煮,能精進廚藝
新加坡公車捷運充滿汗臭味:萬應白花油,提神又醒腦
新加坡無帥哥美女:那就往老外發展
新加坡消費太高:因為賺的也多
新加坡很無聊:坐公車就可以去馬來西亞爽花新幣當大爺
唯一一件事,不是輕易就能放寬心胸的。新加坡最不美麗的風景,是人。這跟種族無關,跟性別無關,跟年齡無關,而是一種人的心態。在新加坡生活很辛苦的地方,是感受不到體貼。周遭的人太冷漠,太無禮,太傲慢,少了溫度的城市沒有溫暖人心的故事,只剩下冷酷跟僵硬,很難讓外來者有歸屬感。很有趣的地方是,如果當新加坡人變成你的朋友、家人,他們會對你很好,你會驚訝原來他們不是這麼冷感。但我們每天在社會上行走,多數遇到的都是陌生人,不是從每個人身上都能體驗到如親人般的對待,久而久之,就怕自己也變成這樣的人。
有機會大家來新加坡,你們可以觀察看看,這邊很少人會說謝謝。這裡有句玩笑話是這樣說的,誰說新加坡服務不好?新加坡是沒有服務!
好吧,在交換日記的開頭我就先自首了。要擠上千字書稿的Fion準時交稿了,在我們三個人中最忙的超美超正新娘子智賢也準時交稿了。
是的,就是我,這次拖稿的再度是我!我對不起妳們倆!!
而且妳們為什麼忙到要爆肝都還能寫得這麼有趣?WHY!這樣叫我該如何是好,妳們知道墊底的人是很吃虧的嗎?
這周主題是「生活是殘酷的」是吧。
我說我寫不出來,甜甜說代表我在日本過太好,都沒有不習慣的事。咦~乾屋扣零!我想應該是我早在學生時代就接觸/習慣了日本人一堆眉眉角角的關係吧。
留學時期來到東京,那時的東京對我而言根本是天堂。
課業重考試多,但跟朋友們一起嘻嘻哈哈的弄,很快也能完成。
每天下了課就是逛街吃飯買東西,反正花的是家裡的錢,生活上我什麼都不用擔心。除了打工(對那時的我也沒有必要),其他事情我都幸福的緊緊握在手中。
東京之於當時的我,就像是Quil Fait Bon的季節水果塔,像寶石般閃閃發亮的外觀,放進口中也甜美得讓人再三回味。
不習慣?沒有這種事。
那是青春無敵的年紀,笑嘻嘻的撒點嬌,誰都能原諒任性的我。
也正因為年輕,整個人就像海綿一般。就算真有任何不習慣的事,也能一下就接受吸收並適應。因為我清楚的知道,這是個不同文化的世界。我人在異國,「在東京」。
這次再度搬回來。或許是年齡的關係,人格早已被塑形得差不多。加上待過的國家也多了,我早忘了當年那種「我在東京!」,一切都很新鮮、很雀躍、對所有事物都很open-minded的心情。
也可能因爲語言已經是通的,東京也已是我很熟悉的城市,而為了討生活,工作去哪都沒什麼差別。做一樣的內容、也一樣的累人。根本不會再想把自己隨時放在open-minded這種模式中浪費能量。
所以與其說「不習慣」,倒不如說有許多事,過了那麼多年我依舊「看不慣」吧。
例如工作上不管郵件還是電話總要先廢話一堆,每次都想叫他們條例式把資訊給我就好
例如這社會有種莫名「大家都必須一樣、都要這樣做」的壓力和束縛
(但奇妙的是待久了之後,你會開始對這股壓抑習以為常。然後你只會覺得人好疲憊,卻怎樣也找不出原因)
哦不過很多人說不習慣冷便當,我卻覺得挺好吃(而且跟中菜不同,中菜一冷掉就很可怕)
至於滿員電車,這已經不是習慣、還是看不看得慣的問題,而是根本想毀滅它的厭惡度MAX境界。
唯一有一點,甜甜,我覺得新加坡跟東京挺像,就是人都很冷漠。在這城市會讓人感到辛苦和疲憊的地方,就是人們都太冷漠。講話又迂迂迴迴的,搞不清楚真心。而雖然大家總稱讚日本人有禮,但禮太多,反而讓人有距離感,然後又是一樣的,搞不清楚真心。
小時候(學生時代)喜歡大家一起熱鬧的去這去那,現在我反而喜歡抽空一個人到處走走,觀察這個城市。
其中印象很深的一次,是耶誕節前夕。
東京的耶誕節燈飾,多少人為了它的美而來。
但看著那些炫目的燈飾,我卻感受不到溫暖。明明這麼漂亮,卻一點也不溫馨。就像只是被一堆華麗燈飾瘋狂裝飾起來的水晶城一樣。如果從球體外去看它,會發現其實裡面也沒什麼,就個玻璃娃娃罷了的空虛感。
總之東京是個如果你有錢又有很多朋友,你可以過得很爽很開心的地方。但如果你沒有,那麼你必須要有顆強大的心,要比住在許多城市都還強大,能夠戰勝孤独、不合理的工作型態,還有嚴重又僵化的社會無形壓力。高比率的憂鬱症、恐慌症患者,不是無空生有、空穴來風。
我也看過太多懷抱著希望來到這裡-「東京」,光聽名字就覺得是多令人嚮往的地方吶!-但沒過多久就立刻感到疲憊,並開始質疑自己是否該回台灣或改去其他地方的人。
不論在哪個城市,活著本身就不容易,但特別是這部分,我覺得是東京生活最殘酷的一點吧。
(這禮拜的內容怎麼有種在恐嚇大家的感覺。這不是我們交換日記的目的啊啊)
交換日記第一季
交換日記作者群
首爾.Fion︰Fion的韓國生活日常
新加坡.甜甜︰算命先生說我會在新加坡發光發熱
東京.愛醬︰東京OL 的日常靠北.靠北日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