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國人最愛問我的問題,第一個是「你喜歡韓國嗎?」,
第二個則是「你喜歡韓國的什麼料理?」
誰會在當地人面前說自己討厭這國家呢?我每次都會認真地撫摸著肚子,忖量著當下的食慾,講出那一刻最想吃的韓國食物。當我回答「烤大腸」時,電視台的年輕男業務興奮地拍著身邊的同事:「欸~她說最喜歡的韓國食物是烤大腸耶!就連韓國女生都很少喜歡的烤大腸!」而當我回答「三層肉」時,語學堂的女老師面露出「那算什麼」的表情,敷衍著帶過這話題。
後來我發現,拌飯(비빔밥;Bi-Bim-Bap)是最能讓所有韓國人滿意的答案。
韓式拌飯是用一個大碗(或熱石鍋)裝盛米飯,在飯上疊滿各式切絲、火炒、調味過的蔬菜,還有肉或蛋絲,最後淋上麻油及辣椒醬。上桌時甚是美觀,每種食材擺得整齊各成扇形,佔一個圓弧角,組成均等的圓餅圖。顏色有紅、黃、綠、白、黑,韓國人說這包含五種能量色彩,是配合「五行說」的一道料理。
美麗的韓國拌飯(照片來源︰這裡)
美歸美,卻得先破壞這份美,拌飯才入得了口。拿湯匙攪拌均勻,每一匙都得平均佈著飯和料,每一顆飯粒都帶著淡淡的微紅,才算盡善盡美。就像傳說中富貴人家要考家廚,最難的題目是蛋炒飯,高明的廚師得讓每粒飯透著金黃,才算合格。每次我隨手拌拌就要開動,韓國朋友總會看不順眼地搶過我的碗,非把飯拌得透紅,達到他們心中的完美境界才放手。
我不討厭拌飯,就如同我不討厭泡菜。不難吃,偶爾會遇到美味之作,但終究不是我會打從胃底渴望的一道料理。如果朋友來韓國,在我心中長長的必吃清單裡,拌飯只稱得上一般,寫不進那種我會熱烈地推薦「非吃不可」的韓國料理排行榜。
日本主婦在韓國
說起韓國料理,我想起一位同班過半年的日本主婦同學。我們一起學韓文,恰巧連續兩個學期被分在同一班。她隨外派的老公來到韓國,住在每天有人打掃的高級酒店公寓。
主婦同學每天都會帶零食,在休息時間分送給同學,百分之八十是日本餅乾,百分之十是便當菜,最後的百分之十才是韓國零食。她老公回日本出差時,會去超市或便利商店對著貨架照相,讓她一一指定要哪種餅乾、零食、乾糧、醬料、罐頭。每次我誇讚她帶來的日本餅乾有多美味,她立刻吐槽韓國零食。就連每天必吃的米飯,她也選用日本米,然後略帶遺憾地說,是在韓國購入的。
我常和她討論美食。我們都同意日本料理精緻美味,舌尖就可以感受得到細節。但韓國料理追求強烈感受,極辣、極香、極滾、極燙,甚或反方向的極淡。在韓國,只要是黑色厚重的鐵鍋料理,泡菜鍋、豆腐鍋、人蔘雞、內臟湯都得在上桌時還保持著滾得冒泡的狀態,才稱得上美味及格。每次在餐廳行走,我總是戰戰競競地,好怕撞灑了菜燙傷到誰。又老想著,難不成味蕾不會被燙到失去品味的能力嗎?
飲食的融合
我喜愛的一位廚師作家寫道,「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它的飲食,一舉得以體驗此地的口味、人情、物價和地理方位。」從此我為自己的貪食找到藉口。
因為貪吃愛飲,我收集了不少韓國文化的典故。像韓國人愛之入骨的燒酒,追溯起來,是中東的亞力酒(Arak),在元朝時傳入中國,接著才在中日韓三地形成富各國特色的燒酒。像韓國人愛吃湯湯水水的鍋式料理,是因為以前肉類珍貴,煮成一鍋湯才能讓大家一起分食,並有飽足感。韓國人每逢雨天總愛吃煎餅配上小米酒,是因為雨天農家只好休息,「俗又大碗」的煎餅和米酒,是他們最划算的享受。
從飲食流行也可見文化轉變。沾滿醬料的韓式炸雞,或是吃炸雞配啤酒的組合,近年席捲亞洲成為新一代的韓國飲食風潮,但追根究柢也是外來文化的變形。在1979年韓國才首次出現一塊塊的炸雞;以前都是整隻炸好,大家一起掰著吃,並且價格偏貴,一般家庭在爸爸發薪日才吃得到。而1984年進入韓國的肯德基,更是當時新潮的約會場所。誰料得到,二十幾年後,韓國的炸雞店會像臺灣賣魯肉飯的小吃店一樣,是街頭巷尾都看得到的國民飲食呢?
老一輩的韓國人,抱持著濃厚「韓民族」意識,討厭日本人,抱怨不會講韓文的西洋人,對大群的中文遊客白眼。但年輕一輩卻樂於和外國人們攀談;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媳婦,也逐年增加。近幾年韓國人更樂於擁抱異國飲食。有名的日本拉麵店要排隊、街邊的越南河粉愈來愈多、漢堡披蕯義大利麵,即使價錢貴得不像話也還是人氣高漲。
現在的韓國,就像一鍋摻雜各色背景人種的韓式拌飯,淋上韓國特有的辣醬,要怎麼拌成一鍋韓國的味道,是韓國政府近幾年十分關心的課題。而在這裡住了兩年多的我,卻開始在冬天走進餐館時,期待著一小鍋滾燙冒泡的湯飯。
原文刊載於《皇冠雜誌》2016年4月號。